习呆呆159套写真合集持续更新中
我蹲在她的微博更新提醒里已经两年零四个月,手机相册里静静躺着整整159个文件夹,每个文件夹的名字都是一串日期+“习呆呆”三个字。别人问我为什么对这位博主如此上头,我通常把屏幕亮给他们看:那是一帧帧被光线宠坏的画面,像一页页会呼吸的日记,把“写真”两个字写成了动词。
第一次刷到习呆呆,是在深夜两点。那天我失眠,随手点开热门推荐,一张逆光侧脸照撞进瞳孔——她站在老居民楼天台,风把碎发吹成柔软的光丝,背后是城市霓虹的虚焦,像一幅刚冲洗好的胶片。配文只有四个字:晚安,城市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原来写真可以不止“好看”,还能替我说出说不出口的孤独。
159套写真,159种心情。她从不重复自己:有时是日系胶片,颗粒粗粝得像90年代的暑假;有时是高饱和数码,颜色炸到让人怀疑显示器坏掉;偶尔又突然黑白色调,像把情绪调成静音模式。印象最深的是第87套《雨夜便利商店》,她穿着oversize白衬衫站在关东煮柜台前,水汽蒙住镜头,灯泡在头顶晕开暖黄光晕。那一组没有一张正脸,却让我反复保存——谁说写真必须看清五官?看不见的地方反而更撩人。
原图获取: 习呆呆(Misa呆呆) 写真合集[159套] 持续更新
作为长期追更的“云股东”,我总结出习呆呆的三大拍摄密码。第一,场景永远带点“旧”。废弃泳池、老录像厅、铁皮屋天台……她用这些被城市遗忘的角落做背景,像给照片按下了时光倒流键。第二,道具永远少而精。一只红色塑胶打火机、半融化的雪糕、旧公交票根,小物件在画面里发光,仿佛在说“别眨眼,故事开始了”。第三,表情管理介于“走神”和“刚睡醒”之间,那种松弛感让看客瞬间放下社交面具——原来拍照可以不必营业式微笑。
最近一次更新是上周的《海边停电》,整组只有八张,却把我拽回童年。画面里渔村突然断电,她举着煤油灯走在木板码头,风把灯笼吹得摇摇晃晃,海面像被泼了墨。评论区有人问她:“为什么停电还拍?”她回复:“因为黑暗把光变得更珍贵。”这句话我截图存进了备忘录,每当加班到凌晨就翻出来看——原来写真还能当解药。
有人统计过,159套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单品是白色背心、牛仔半裙和匡威1970s。但奇妙的是,同样的衣服被她穿出了159种灵魂。有人说她像昭和复刻,有人说她像千禧年QQ头像本人,要我说,她更像一条变色龙,把环境色吸进瞳孔再吐出来。比如第122套《天台晾床单》,明明是最普通的白床单,被她拍出私奔电影的片头;第56套《7-11冷柜前》,蓝白荧光灯一打,便利店秒变赛博恋爱现场。
作为长期潜伏在超话的夜猫子,我见过粉丝为她写的同人文、画的Q版头像、甚至复刻的同款胶片滤镜。但习呆呆很少营业,偶尔空降评论区只会发一个“^_^”表情,像极了高中后座那个话少却偷偷分你半包薯片的女生。这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反而让更新变得像节日——每当微博弹出“习呆呆发布新照片”,我的心脏会比手机更早震动。
写到这儿,手机里又跳出提醒:她刚发了第160套的预告,一张拍立得边角写着“下周见”。我盯着那片模糊的宝丽来白边,忽然想起她早期写过的一句话:“照片是时间的裂缝,我负责把光塞进去。”159套写真不是终点,只是裂缝越来越亮的证据。至于我们?当然是继续蹲守,等下一次被光捕获的瞬间。